近日,支付行业的黑暗面再次浮出水面,一种隐藏性更高的收割方式——偷数据,引起了广泛关注。相比于费率涨幅和流量费,这种偷数据的手段更为隐蔽,带来的损失也更为巨大。
在支付行业中,大家通常比较关注费率的变动。当费率涨到万分之三或万分之五时,人们纷纷表示被收割了。然而,当费率涨到万分之二百时,交易量可能会在一夜之间急剧下降,支付平台则抽成99的流量费,甚至在朋友圈中遭受长达三天的谩骂。
与涨费率和收流量费相比,偷数据是一种更加隐藏、更高风险的收割方式。所谓偷数据,就是在代理商明明有1000万的交易量时,计算分润的时候却只计算800万,从中偷取了20%的利润。如果按照万分之五的分润计算,200万乘以万分之五等于1000元,操盘方就可以少给代理商1000元的分润,这笔钱最终落入其自己的口袋。
一些代理商表示,没有不偷数据的产品。如果发现了偷数据的情况,可以让技术人员进行调整,如果没有发现,就不予处理。他们会以数据同步慢、技术缓存等借口来掩盖这种行为。
还有一些代理商承认,有个别产品目前在疯狂偷数据,比如5000万的交易量,实际偷取了3000万,超过50%。代理商无奈地表示,他们希望能够适当进行数据优化,给代理商留下一些利润。
在如此黑暗的情况下,人们开始思考,哪些支付平台是不会偷数据的呢?这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。如何选择一个可靠的支付平台,保护自己的数据和利益,成为了行业和用户共同关注的焦点。